企业赞助艺术意义深长
经济不景气的氛围当中,本年度新加坡艺术节却不断传出令人大感意外的好消息。首先是票房反应不错,早在4月中门票开始发售时,开幕演出《佛经》和《遥远世界:最终幻想音乐会》两个项目随即爆满,当局为此特别增演。到5月15日户外开锣时,各项演出的门票也差不多已售出六成。
尽管门票畅销的因素之一,是由于有关当局把今年艺术节的票价略为调低,但艺术毕竟不是吃饱穿暖的必需品,人们在紧张的生活压力下仍然不忘欣赏高水平的艺术表演,显示艺术的消费已被视为正常生活开支的一部分。
另一项好消息是,公共和私人机构的赞助支持有所提升。前天,国家艺术理事会发布数据,显示今年艺术节的赞助商数目创下过去三年来的新高:总共45个,而其中13个赞助商是首次参与的。包括现金和物品的赞助总数达到370万元,比去年多100万元。
在市道低迷、银根紧缩的当儿,艺术节门票更抢手,赞助艺术演出的商家更多,出钱也更为慷慨,对新加坡艺术发展持悲观看法的人,这回未免大跌眼镜。
对于商家的赞助,艺术节总监吴青丽说:“我们发现赞助商越来越有兴趣支持艺术活动,当成他们品牌和宣传策略之一。这也显示艺术已经与新加坡生活方式和国人文化认同感紧紧结合。”
新加坡艺术节是从1977年开始举办的,以戏剧、舞蹈、音乐等表演艺术为节目的核心。今年艺术节从5月15日举行至6月14日,共呈献26项核心节目及400多个免费外围节目。近年来,新加坡每年主办的艺术文化活动总共六七千项,“艺术节”则是一年里面的重头戏,起着表演艺术旗舰的作用。
建设魅力之都、环球城市,这是新加坡人长期以来的理想。但艺术气氛的营造,却离不开坚强的经济为后盾。政府的承担当然是举足轻重的。如果没有动用6亿元兴建、在2002年10月开幕的滨海艺术中心,新加坡艺术节的举办便难以推向另一个高峰。再如斥资约3亿元由政府大厦及前高等法院改建、预计在2013年完工的国家艺术馆,也将是个全民共享的视觉艺术殿堂。政府在艺术教育上的开销,艺术学院的兴办,都是耗费庞大的文化建设。
不过,艺术的推动不能单靠行政命令去达成,民众和企业界须自动自发地参与,艺术才会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意义深长的有机成分。
企业界赞助艺术,的确起着关键的作用。从经济角度来说,任何有水平的演出,除了少数娱乐性很高的之外,其门票收入绝大多数不敷演出的开支。主办具有国际名声的大团前来献艺,如果没有企业赞助更加是不可能的。
当然,商家赞助艺术,本身也带有商业上的考虑,如宣扬公司品牌。但即便如此,这也是利已利人的举动,赞助的结果是民众有了更多机会接触优秀的艺术作品,艺术工作者有更多献艺的渠道,而与此同时,商家自己也尽了“企业公民”的义务。
艺术节属于表演艺术范畴,要是我们从视觉艺术找寻商界积极参与的佳例,自1980年代初便开始举办的大华银行集团全国绘画比赛,是值得一提的。这项比赛每年设有大奖和最佳新秀艺术奖,绘画分为具象、抽象组,而另外也有摄影组等,涵盖面相当广。
比赛每年吸引了数百名参赛者,有专业画家也有学生,作品成百上千。难得的是,商家设立这项年度比赛,除了拨出奖金之外,也请了具有代表性的评审团主持评鉴,这让得奖成为参赛画家的一项荣誉,有助于其日后事业的推展。可以设想,近30年来,“大华银行奖”在本地画坛上形成的推动力。
诚然,企业赞助不分大小,任何商家对艺术的资助支持都是值得肯定的。今年艺术节商家赞助不降反增的“出奇”现象,其实印证了推动艺术的工作是细水长流的。商家们能够慷慨解囊,共襄“艺”举,先行者的楷模示范必不可少。
内容简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