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必须设法加强代际亲情
去年底,活跃乐龄理事会(C3A)委托盖洛普民调机构进行了“2008年公众对老化问题和乐龄人士的观念与态度调查”,共有2000名年龄在16岁以上的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接受面对面的调查,结果有三点值得我们注意:
一、越年轻的国人照顾年长者的意愿越低。35至44岁,以及45至49岁的受访者中,同样有82%愿意照顾老人;25至34岁者稍减至80%;16至24岁的年轻人照顾年长者的意愿最低,只有67%。
二、65岁以上的年长者当中,有超过三成的人的自我评价相对较低。这个年龄层的人中,只有68%觉得年长者可以在社会上扮演活跃角色。
三、四分之三的受调查者表示,愿意在新加坡终老。
越年轻的人照顾年长者的意愿越低,对这样的调查结果,相信人们会有不同的解读。若从好处想,16至24岁这个年龄层的调查对象可能与他们所处的人生阶段有关,年轻人正追求学业或发展事业,在经济与情绪上还不足以承担这样的责任。另一个可能,则是这个年龄层认为,未来的年长者应该都是独立与能够自食其力的。
理事会主席余福金也表示,人的思想会随着年纪增长而改变,尤其当他们成家立业后,想法会变得成熟,因此人们不应就此断定年轻人不愿意照顾老人。
若从坏处想,调查结果反映的可能是代际鸿沟,特别是祖孙间的代沟的扩大;年轻人的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传统敬老尊贤和孝道观念的淡薄化。
现实生活中,上述各种情况相信都存在,而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当然是传统孝道的凌夷。这一点其实早有端倪,否则,国会也不会在1995年通过了《赡养父母法令》。年轻人如果连父母都不愿奉养,那就更谈不上奉养祖父母了。年轻一代当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小家庭的关系,没有和祖父母同住,祖孙感情一般说来非常淡薄并不奇怪。父母都工作的家庭,一般上把照顾小孩的责任都交给了女佣,孩子从小也很可能欠缺孝道的灌输。
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社会趋势。立法规定人们要奉养父母或是分担奉养责任,无论如何是一种消极的做法。积极的做法,相信仍须从加强孝道的灌输着手,并提醒人们必须注意培养代际间的亲情。如果我们无法挽回颓势,那么,被送进老人院或疗养院的老人将会越来越多。
65岁以上的年长者当中,有超过三成的人的自我评价相对较低。这也不应该是个令人惊奇的调查结果。目前处于这一年龄层的人,不少是因为年轻时家庭贫困而错过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属于低教育低技能和低收入的一群。上了年纪,工作难找,加上疾病煎熬,对人生也难免消极起来。这是我们社会当前急需扶持和关怀的一群。那些缺少子女照顾的,更需有社会安全网和福利慈善团体的援手。
目前在65岁以下的年长者,大半是战后婴儿潮一代,他们较多有机会接受良好教育,又赶上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年代,因此大多也有足够的积蓄可以养老,因此,他们对人生和黄金年华抱着较积极的和乐观的心态,也是很自然的事。在孩子心目中,他们不会成为一种“负担”,而一般上他们也都有靠自己养老的心理准备。
四分之三的受调查者表示,愿意在新加坡终老。尽管大家都知道晚境会面对不少难题,比如这里的生活费高,医疗费用昂贵,但年长者如果建立了稳固而熟悉的关系和社交网络,他们就可能终其一生以新加坡为家。这可以说是人之常情。所谓落叶归根,一个人对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总会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感情,如果再加上亲情和友情,那就更加叫他留恋。人情同于怀土,岂穷达而异心!我们也许无法做到每一位公民都有在这片土地上终老的意愿和感情,但我们必须设法做到让大家都能感受到,这里无论如何是最温暖的家。这一切都须有亲情的滋润。
内容简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