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评估有助于加强监督
(2009-06-15)
国家发展部日前宣布,将为全国16个由执政或在野政党议员管理的市镇理事会拟定评估标准,以统一及客观的机制衡量它们的表现,评估范围包括组屋区的清洁程度、维修情况及市镇会财务管理。
这份犹如成绩单的市镇理事会管理报告(Town Council Management Report)机制今年9月成型,首轮成绩估计明年出炉。
据所知,国家发展部对各市镇会的表现,现在已有内部评估制度,但一路来,各市镇居民并不知道,他们的市镇会在评估中的得分或表现如何。那么,为什么要进行公开的评估呢?根据该部本月11日发布的文告,该部在去年12月间便宣布了有意这么做,目的是要让组屋区的居民们通过获取关于市镇会管理方面的主要信息,对自己的住宅区有更好的了解,同时也能更好的了解有居民自己管理市镇所面对的挑战和一些可能得付出的代价(trade-offs)。国家发展部高级政务部长傅海燕在文告中也指出,管理报告最终目的是让居民掌握更多资料,以让他们参与打造美好居住环境的过程。
建屋局在1989年决定权力下放,把各市镇的日常管理任务和权力交给由各区国会议员和基层领袖组成的市镇理事会,这个做法至今已有20年。市镇会有一定的自主性,有权决定向居民收取杂费额及管理本身的财务。它们须把收得的款项归入运作基金(Operating Fund)和累积基金(Sinking Fund)。运作基金用于组屋区日常维修,累积基金则支付周期性工程,如安装电线、更新电梯和水供系统等。
市镇会的原初作用包括提醒市镇居民要选贤任能,同时也让他们有参与市镇自治的机会,了解治理市镇的挑战性,从而也能更好的体会建屋局管理市镇的难度和复杂性。这个自治的过程到底让市镇居民学到了什么,至今似乎还没有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但我们相信,在谨慎选举自己的代议士这一点上,市镇会应该是有产生某种警惕作用的,毕竟一个市镇管理得好不好,长远来说不仅影响居民本身的生活环境素质,也多少影响组屋的价值。
在目前的16个市镇会中,14个由执政党议员管理,两个(波东巴西和后港)则由反对党议员管理,两个反对党区的市镇会都属于单选区,因此,规模也最小。我们也许可以这么说,当全国的市镇都由建屋局管理的时候,大有大的好处,分散之后,小有小的好处。然而,大固然有大的坏处,小也有小的坏处。大的好处是资源丰富,调动方便,坏处是欠灵活,不敏感;小的好处是更有灵活性,但是资源调配就缺乏经济规模的优势,越小的话,这方面的缺陷就越凸显。长期来说,这必然是要反映在组屋的维修和整个市镇的治理素质上的。
当局强调,市镇会管理报告不是要给市镇会排名。马宝山部长昨天也申明,制定评估标准也不仅评估市镇会的效率,而是对居住环境和居民进行全面的评估。但是,从内部评估到公开评估,其实必然会导致竞争的公开化,尽管各市镇会可以提出各种理由来为自己辩护,比方说一个是橙一个是苹果,不能相提并论。但是,最终大家都得面对一些很基本的考验,也就是市镇会的管理是否达到了令居民满意的要求。在这方面还是可以有共同的衡量标准的,也就是一般公私机构常用的关键业绩指标(KPI)。如果这种竞争能激励各市镇会提高治理效率,对居民而言其实是好事。
为了使衡量标准尽量做到实际和客观,国家发展部宣布启动公众咨询过程,通过对话会和网上调查邀请业者和公众,提出管理报告的评估项目的建议,这是明智之举,有助于提高透明度和减少争议。不管咨询的结果如何,相信几个基本的考核标准是必然要包括在内的,那就是一般市镇居民最为关心的问题:每座组屋和整个市镇的清洁度、组屋与市镇硬件的维修以及市镇会的财务管理。
市镇理事会管理报告机制定在今年9月成型,首轮成绩估计明年出炉。到时,每个市镇会的表现将大白于天下,所有市镇居民将能清楚知道自己的市镇管理情况。对市镇居民来说,这是对市镇会的另一种参与和监督,因为,他们本身的行为也将反映在市镇会的业绩上。对各市镇会来说,这肯定是个新的挑战,因为,它们的表现必然将成为全体国人关注的课题。
内容简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